京东重启前置仓模式
(资料图)
刘强东回归之后,京东走的每一步路都有明确的方向。
最近几个月,许久没有公开露面的刘强东,重回大众视野,对京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
6月26日,京东成立“创新零售部”,将七鲜、拼拼等业务整合成独立业务,加深零售线下业务布局,并探索创新模式。该部门业务由此前负责京东国际的闫小兵担任负责人,向京东集团CEO许冉汇报。
(京东组织架构调整。图源:雪豹财经社)
详细来说,创新零售部其实就是京东对现有电商模式进行升级,对当前业内最受关注的同城零售、生鲜电商和下沉市场,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创新。
在宣布成立“创新零售部”三天后,京东传出了以自营电商模式布局前置仓业务的消息。截至目前,京东已在北京投入运营两个自营前置仓,主要采取“电商流量+自营模式+电商物流配送”的履约方式。
从模式来看,本次重启的京东前置仓,采取的是“同城拼配”模式,需要同一地区商品完成“拼单”后,才能实现集中配送,与叮咚买菜、盒马等生鲜电商平台有着明显的区别。
从地点来看,京东选择在北京重启前置仓业务,主要是因为当地的供应链、仓储、物流等方面较为完善,需要投入的成本相对较低,订单量也更充足。
公开信息显示,目前京东的前置仓业务由两个团队负责推进。一个是京东到家团队,另一个是生鲜事业部,其中生鲜事业部隶属于大商超事业部,是前置仓业务的主导团队。
在大商超事业部的带领下,京东依托于自营电商模式和此前积攒的区域配送资源,能够实现同城拼单2小时达,在履约时效方面,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2月,京东就已低调重启了前置仓业务,并计划今年要在北京开设数十个仓位。如今仅仅过去4个月时间,京东就落地了两个自营前置仓,这也说明了京东相当看重前置仓业务的发展潜力。
除了重启前置仓,京东此前还将京东到家中的“京东买菜”设立成了一级入口,其旗下子公司还在今年1月份申请了“京东买菜”的商标。
对比来看,京东买菜采取的聚合平台模式,而非自营模式,对接的是沃尔玛、永辉、华润万家、山姆、盒马鲜生等实体店,更依赖于线下零售渠道。
而京东前置仓,采取的是自营模式,主要通过连接京东主站流量和京东小时购的线上资源,对消费者进行履约,更依赖于京东自营电商的商流。
可以说,随着自营前置仓的落地,京东实现了聚合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的融合,既能更充分地发挥出其平台载体作用,也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。
时至今日,京东的生鲜电商之路已经走了五年,前有对标阿里盒马的七鲜超市,后有大胆尝试下沉市场的京喜拼拼,却都没能在生鲜电商这个细分市场上激起多大的水花。
而现如今,京东以自营电商模式重启前置仓,是否能够凭借自身在电商和物流方面的优势,重新为生鲜电商赢回一些信心,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。
前置仓战火重燃
今年年初,盒马和叮咚买菜相继宣布盈利,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少关注。
尤其长期深耕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成功实现盈利,更是直接给前置仓续了一把火。
数据显示,叮咚买菜2022年第四季度的总营收为62.01亿元,同比增长了13.1%,非通用会计准则(Non-GAAP)下,净利润达到1.16亿元,是叮咚买菜首次实现全面盈利。
(图源:Tech星球)
2023年第一季度,叮咚买菜延续上一季度的盈利趋势,净利润却从去年同期的亏损4.222亿元,扭亏为盈至净利润610万元,预计今年第二季度以及全年都将继续保持Non-GAAP盈利。
或许也是因为受到叮咚买菜的业绩鼓舞,去年暂停扩张计划的美团买菜,宣布重启扩张计划,今年将在南京、无锡、苏州等长三角城市拓展业务,而向来低调的朴朴超市,也传出将在成都、武汉、杭州等地新开站点的消息……再结合前文所述京东重启前置仓模式的动作来看,这些生鲜电商平台似乎有意重拾前置仓模式,前置仓模式或将进入新拐点。
不过,即便2023年真的是前置仓模式竞争的关键年份,各大平台也依旧无法避免在履约环节和扩张阶段,前置仓模式会带来的成本压力。
就拿履约成本来说,一般前置仓履约成本在10~13元之间,而平台型电商的履约成本在5~6元之间,仅为前置仓的一半左右。
以叮咚买菜过去几年的成本数据为例,2019年-2021年,叮咚买菜的履约成本占比分别达到50%、35.7%、36.1%。
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第一季度,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为11.96亿元,占总收入的比例依旧达到了23.9%。
依照以上两组数据来看,虽然占比呈现下滑趋势,但履约成本始终阻碍叮咚买菜实现盈利的首要关口。而叮咚买菜得以实现全面盈利,显然是“省吃俭用”才能换来的结果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随着叮咚买菜的前置仓越来越多,覆盖人群范围越来越大,其履约成本也会出现上涨,在这种情况下,控制履约成本也就成为叮咚买菜当下最需解决的头号难题。
同样采取前置仓模式的京东,也面临着跟叮咚买菜类似的困境。
只不过,京东的前置仓更像是京东自营电商的升级版本,覆盖群体与之高度重合,单品销量和转化率可能会更高一些。
此外,基于京东在全国打造的仓储物流体系,京东生鲜电商业务的履约成本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压缩。
单就这一点来说,京东的自营前置仓模式竞争优势明显,或许有望成为京东打破生鲜电商魔咒的重要武器。
活下来,才有故事可讲
正所谓,省钱就是赚钱。对生鲜电商平台来说,用节省成本的方式追求盈利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,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
只有找到稳定的盈利方向,才有可能摆脱亏损焦虑。
以盒马为例,近年来,盒马一直深耕供应链环节,目前其不仅开出300多家门店,覆盖全国27个城市,还拥有56个常温和冷链仓、22个加工中心、10个活鲜暂养仓,并签约了550多个农业直采基地。
按照盒马的计划,接下来其还会开放面向企事业单位食堂的生鲜供应链,并向B端客户供应由中央厨房出品的加工食材,并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开出12家新店。
(图源:盒马)
于盒马而言,供应链就是它的硬实力,也是助力其实现全面盈利的关键。从盒马的身上,也能得到一些启示:产品始终是立身之本,是生鲜电商平台最重要的盈利工具。
从行业角度看,相较于市场需求不断外卖、网约车等行业,生鲜电商行业商品损耗高、毛利率低,各项成本一直居高不下,导致头部平台纷纷倒下,新入局者也面临巨大的亏损压力。
在这些事实面前,各大生鲜电商平台不得不开始各寻生路,有的回撤到自家大本营,有的走上了合并之路,有的正处于上市筹备期,有的在创新经营模式……无论前进方向有何不同,活下来始终是生鲜电商平台的第一要务。接下来,各大平台只有找到最佳盈利点,才能讲出新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