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热搜:【聚力一体化 奋进现代化】一体化治理:联弹美丽长三角“生态协奏曲”
来源:荔枝新闻    2023-06-05 20:10:09

【聚力一体化 奋进现代化】一体化治理:联弹美丽长三角“生态协奏曲”

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,五年来,长三角三省一市以探路者的姿态,牢固树立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,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,推动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,奏响了生态绿色协奏曲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长江江豚对水环境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,因此被称为长江生态的“晴雨表”。统计显示,过去一年,长江南京段的江豚数量从50多头增加到约62头,长江镇江段江豚数量一直保持在35头左右。能有这些变化,离不开苏皖两省在长江大保护上的创新合作。

长三角三省一市山水相连,河湖相依。安徽省的马鞍山市、滁州市与江苏省的南京市、镇江市四地沿江相连,流域内的长江江豚数量,占整个长江流域总数的十分之一。为了进一步改善水质,守护好这一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,大约五年前,苏皖两省率先建立长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,并在长江一级支流滁河开展试点。大家约定,只要滁河国考断面水质年度达标,上游安徽就将获得来自下游江苏的2000万元补偿金。若不能达标,则由安徽向江苏支付补偿金。

在正向机制鼓励下,双方很快将滁河共管共治提上日程。不仅依靠“铁脚板”摸清沿河排污口“家底”,拆除禁养区养殖场400多家,还以“轮值”方式,不定期调动两地水利、公安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巡查执法。今年,两地又在数字化联动上进行升级。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一级主办刘永忠告诉记者,目前,两地充分利用无人机和沿岸的高清探头做到数据共享。一旦发现水质异常或人为破坏环境,就会有专人现场处置,做到事不过夜。

在此基础上,两地还运用技术手段提标入河水质。就在江苏建设“生态安全缓冲区”之际,安徽也在滁河上游全椒县城南污水处理厂,设立了小湖圩湿地生态修复项目。在这里,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尾水不再直排入河,而是被统一送入11个“人工快渗”池,经过高密度沉淀后再流入滁河。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小湖圩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总监封绪水介绍,项目自从去年十二月底投入运营以来,每天平均处理水量在三万吨。经过检测,稳定达到了Ⅲ类水的水质标准。

协同共治下,滁河国考断面连续达到Ⅲ类考核要求,江苏已向安徽兑现40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的承诺。安徽省滁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徐天勇说,所有生态补偿资金,全部用于滁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治理工作。正是由于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,大家在创新机制方面,才有了更好的探索和实践,共同抓好长江大保护。

苏皖共护一江清水的创新做法,是长三角三省一市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的生动缩影。当前,沪苏浙皖打破区域壁垒,探索落地更多生态共治方案:沪苏浙首创的“联合河长制”,正护航长三角示范区47条跨界河湖。固废危废利用处置“白名单”和“黑名单”机制,在三省一市成为“标准动作”;浙皖升级打造的新安江河长制协作机制,正全面聚焦水质监测和水生生物保护;就在上个月,江苏苏州、无锡、常州,浙江湖州四市,共同成立环太湖“昆蒙框架”实施联盟,携手环太湖生物多样性保护。

江苏省常州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徐圃青表示,联盟成立,将促使大家从过去水污染防治向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转型,从系统上来保护整个太湖流域。浙江省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姚玉鑫说,下一步,四市将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一些政策的制定、技术的研究、来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。

同守一片天,共饮一江水。

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,这五年,长三角环境标准更统一。以长三角示范区为试点,从建立国内首个跨省域生态环境标准,到3项生态环境标准技术规范落地,再到全国首部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获批。“一把尺”,让跨区域环境保护有据可依。

这五年,长三角数据共享更完善。依托长三角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,三省一市实现了城市空气质量、重点污染源在线数据共享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上线,促成87个自动监测站的10类信息互通互联。“一张网”,让跨区域环境治理效率更高。

这五年,长三角治理手段更有力。区域环保信用联合奖惩合作全面铺开;长三角污染协同防控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;区域固危废利用处置“白名单”全面落地;“绿岛”“生态岛”试验区建设走深走实……

最新数据显示,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.0%,较2018年上升7.3个百分点。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;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89.4%,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。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的美丽画面,正在长三角徐徐展开。

(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/陈超 编辑/徐玮琪)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华夏玩具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   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

回顶部